夜读《哈佛中国史》有感

admin 0

夜读《哈佛中国史》,读到主编卜正民教授在本套丛书总绪中写到的一个故事,极为认同。曾经有朋友问过我,为什么要读外国学者写的中国历史 ,中国的历史不是应该由中国人书记吗?我想卜正民的故事或许能给人一些启示。

卜正民是加拿大人,是研究中国史的专[文]家,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英[章]属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1974[来]年,他作为交换生来到中国。他在《哈[自]佛中国史》中文版总序中提到,他在上[小]世纪90年代参加北京的一次学术会议[G],期间巧遇清史研究专家朱维铮教授,[生]在和朱教授的一次谈话中,卜正民提出[活]了自己的疑惑,他说:“既然我不是中[网]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虽然能够像朱老师那样阅读[转]第一手文献,但还是极度渴求拥有他那[载]般理解中文文献的本能。到底怎样我才[著]能像理解自己的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名]理解中国呢?”

朱维铮教授的回答让当时的卜正民茅塞顿开,如今在我们读来也是耳目一新,以这样一个故事来引导大家认识《哈佛中国史》的价值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朱维铮教授回答他说:“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夜读《哈佛中国史》有感  第1张

我们中国人写历史,脉络很清晰,大抵[出]都喜欢以朝代更替为划分区间的依据,[处]容易夸大王者、英雄将相的作用,所以[!]一部中国史大抵都成了政治史、军事史[文]和英雄史。这种手法缺乏梁启超之流所[章]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缺乏从社会的角度[来]和广度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历史[自]是政治、经济、民族、地理、文化、军[小]事、交通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的结果,[G]一场历史事件的变迁,一个朝代的兴衰[生]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的作[活]用虽不可忽视,但更多的只是引导或是[网]导火索的作用。所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社会变迁决不是一朝一夕或[转]是某场战争可决定的,它是多重社会因[载]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西方学者在研究历[著]史上更替时习惯从多方面、角度分析原[名]因并提出观点,如卜正民在其所著的《[出]哈佛中国史》元明卷中便独创性的将气[处]候变化 引入历史研究中,将小冰河时期的寒冷[!]气候影响与元明朝代更替及社会经济发[文]展进行了结合论述,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章]历史。

我们无从评价中国的历史学家还是西方[来]历史学家写的中国史更真实或是更全面[自]、更好,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选择题,[小]如果非要一个答案,那末我认为本国的[G]历史应该信赖本国人,毕竟在接触第一[生]手的历史考古资料方面,本国的专家有[活]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历史与世事一样,[网]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中国学者将中国[,]历史看成了逶迤多姿的“岭”,那么我[转]们何妨退一步看看外国学者气候磅礴的[载]“峰”呢?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著]你可能会有另一种收获。


本文地址:https://gzsstz.com/2346.html
版权声明:版权归 admin 所有,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站所有资源一切采集与互联网,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