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是我们国家人民最快乐、最喜庆的节日,在春节期间,有很多别有风味的习俗和习惯,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来迎接春节的到来,活动丰富多彩,你知道除夕夜为什么要守岁吗?以下就是小兵网整理的关于“守岁什么意思”,以及除夕的原由,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除夕夜为何要守岁为什么呢?
大年初一守岁是一大习俗。大年夜讲究一见人就团圆,而守岁的人则从年夜饭开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有的家庭一桌年夜饭有时可以吃一夜。但是大多数的家庭会在年夜饭之后,把点心和瓜果摆满一桌,并围着桌子聊天。
有三个关于守岁的不同传说。
一是迎接灶王奶奶。传说,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深知百姓之苦,常以回娘家探望的名义,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回来分给大家。早在腊月二十三,「灶王奶奶」便开始收集年夜饭所需的物品,直到除夕夜才收齐,为的是让人们能度过一个美好的一年,连夜赶回人间,人们为的是守岁迎接她。
传说玉皇大帝的女儿贤惠善良,爱上了一个贫穷的孩子。玉得知后非常生气,把小女儿打到了凡间跟着穷小伙的身上。感谢王母娘娘从中说情,玉皇才勉强封穷人家的“灶神”一职。玉皇后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爷”。
灶王婆深知百姓的疾苦,常常以探望娘家的名义,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玉亲王对此十分气愤,规定灶王爷夫妇每年只能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次。
要想从天上多拿点东西给人吃,灶王奶奶就是想尽办法去收罗,今天吃些豆腐,明天吃点肉,后天蒸馒头,后天大喝一声酒,直到除夕夜,才把东西收罗差不多。为的是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灶王奶奶连夜赶回地球。在家里,人们则是整夜不睡,点起旺火、香烛,点燃爆竹,迎接灶神奶奶回到人间。
二是“守岁之年”。它也是人们最常听到的一个传说,就是为了一年一次的年兽,每逢除夕夜,人们就会在这个“年”肆虐的夜晚,视关口为度日,为了打发时间,一家人团聚谈话,有祈求这一夜平安的意思。长年累月,除夕夜熬夜守岁的习俗已经形成。
传说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叫做“年”的凶兽,其性情凶猛,喜吃肉,从飞禽走兽到鳞介虫虫,以至人,每天都要换味。
《年味》的味觉活动规律,就是每三百六十五天,就要吃一次,而且都是在天黑以后,人间的鸡鸣破晓而出。人就是要把“年”肆虐的这一夜,视之为关口,这也是“年”的来历。
每晚,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门关好,鸡鸭圈好,牛羊拴牢,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了打发时间,也为了壮胆,人们喝着酒,吃着饭,这是年夜饭。
因为这顿饭凶吉未卜,所以办得很丰盛,老老少少聚在一起,以示和睦相处,吃完饭还要先祭祖,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平平安安过夜。大年初一熬夜守岁的习俗就这样慢慢形成。
三是”守岁”还有驱邪避灾。据说邪魔、瘟疫病毒怕灯、火光,所以人们在除夕之夜灯火辉煌,燃放鞭炮等,都是为了驱除邪魔、瘟疫而来。
新年之夜守岁:
传说邪魔、瘟疫病毒怕灯,怕火光,除夕整夜点灯,旺火,放鞭炮,就能把这些邪魔、瘟疫病毒都吓跑驱走,免得让人间在新年里为害。
大年初一守岁是一项重要的习俗,守岁习俗由来已久。在西晋,最早记载在《风土志》中的是:除夕之夜,各人相赠,称为“赠岁”;酒食相邀,称为“赠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赠岁”;终夜不眠,待天亮,称为“赠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两天」,除夕之夜,全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点蜡烛或油灯,坐炉子聊天,等辞旧迎新,整夜守夜,象征着驱除一切邪瘟病,期盼新年的吉祥如意。这一风俗后来逐渐流行起来,到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写下了《守岁诗》:“寒辞寒冬,雪上加霜,春暖花开。时至今日,人们还是习惯于在除夕守岁迎新。
古代守岁有两层意思:年长的人守岁为“辞旧迎新”,表示珍惜时光;年轻的人守岁为“延年益寿”。从汉代开始,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都是在深夜或黄昏。所谓“守”,即有对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新的一年怀着希望之意。
有关守岁的传说小贴士: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守岁的故事,以及守岁的原由,相信看到这里你就能够知道为什么要守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