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于作品和人物都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只不过是思维的角度和方式不同而已,没有对与错之分。对于上述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一点经验是作品一定要看原著,而不能仅凭着别人改编过的东西而发表任何自己认为对的评论。

前几天出差,一个星期跑了七个县,路程不远,行程较紧。出差的间隙,终于看完了《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是享誉世界的作家了,其著作《战争与和平》可谓世人皆知,而《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 第1张

这本书前后看了差不多两个星期了,六十余万字,看起来挺费时的。俄国人的名字比较长,比较拗口,读起作品来也很费力。再则,但凡世界名著读起来似乎都不轻松,至少不可能想故事会那般轻松。于是,这部六十余万字的作品读下来的确是花了不少精力,甚至有些时候读某些篇章时感觉昏昏沉沉,尤其是读到列文对于俄国农村和农业的思考时,有许多地方读起来很疲倦,那很多是关于哲学和制度的一些探索和反思,对俄国家奴制和沙皇历史不了解的人应该很难有共鸣。

虽有些费时费力,最终还是顺利的读完了《安娜.卡列尼娜》。关于这部作品抑或是这个故事的简介和评价,网上有很多很多。也有美国人改编的电影,看过的人自也不会在少数,大家对安娜这个形象的态度也是极为丰富的。不过,我相信,真正读完过原著的人的比例和评价者的比例应该不会对等,前者要少得多,毕竟,抱着一本光是名字就能让人眼花缭乱的六十万作品读完也不是件易事,尤其是对于现在浮躁的社会来说,很难有多少人会有这种兴趣。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那些评价安娜的人或许根本不知道安娜的人生,至少不知道原著里安娜的人生。1997拍制的由伯纳德·罗斯执导的电演《安娜.卡列尼娜》和原著就有许多极不相同的地方,电影里安娜和渥伦斯基的孩子不幸流产了,然而原著里却不是这样,这个女孩顺利产下,便顺利长大。这只是其中的一点,可以说电影和原著的差别很大。

对于托尔斯泰这样的文豪,我是极为推崇的,其作品无论是情节架构还是语言描写上都完全体现了大家的风范,《安娜.卡列尼娜》在描写俄国社会的风俗、农村风貌、上流社会生活上都是极为细腻,读来让人感觉如临其景。对于人物内心和性格的把握上很到位,全书共描写了150多位人物,每位人物特点鲜明,毫无重复之感。这的确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所以,我对托尔斯泰和《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从来没有过任何亵渎之意。下面我谈的仅只是对作品主人公安娜的个人看法,无褒贬之意。看了网上对安娜的评价,似乎千篇一律地认为安娜是为了追求自由与爱情的殉道者,而其丈夫是虚伪自私的,大多数人对于安娜给予了相当多的同情。而我,在第一次完整的看完这部作品之后,完全不敢苟同。极端一点的说,我个人认为安娜只不过是俄国版的潘金莲而已,在社会伦理道德面前,偷人就是偷人,没必要披上什么追求自由和爱情这种冠冕堂皇的外衣。所以,我认为安娜最后葬身在列车轮下其实完全是咎由自取,不应得到什么同情的。就像他的奸夫渥伦斯基的母亲在听到安娜出事之后的评价一样:“是的,她的下场正是她那种女人应得的下场。连死的方式都挑得那么卑贱下流。”

《安娜.卡列尼娜》: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 第2张

安娜是一个八岁孩子的母亲,生得极为漂亮妩媚,她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个在俄国极不份量的政治家和达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安娜和风流成性的浪荡子渥伦斯基偶遇,安娜以自己的漂亮和气质俘获了渥伦斯基的心。在经过短暂和虚伪的拒绝后,两人开始了公开的偷情生活。安娜为了和渥伦斯基在一起,置丈夫和家族的声誉于不顾,也置儿子生死于不顾。整个圣彼得堡都知道卡列尼被安娜戴了一顶很绿很绿的帽子,出于维护家族声誉和孩子的需要,卡列尼在这件事给予了足够地隐忍。在此应该特别重申一下,对于网上大多数人对卡列尼的评价是虚伪自私。而这样的评价在书中的确有,但这只是安娜个人的想法而已,全书看下来,我真没发现卡列尼有什么虚伪和自私的,他只是做了一个男人应该做的,甚至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他那样的隐忍和无私。

安娜不听卡列宁任何的劝告,也不管儿子的生活学习,执意和渥伦斯基厮混,她甚至不顾丈夫底线的劝阻将渥伦斯基约到家里,这也让她的儿子痛苦不堪,他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他母亲约来的这个男人。后来,安娜怀上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孩子是在卡列尼家里出生的,安娜出现了难产的症状,当时的情势让大家都认为她可能要死去了。安娜认为自己要死了,临死前要卡列尼表示真诚的忏悔,请求得到原谅。卡列尼以基督徒的信仰原谅了安娜所有犯过的事,同意了她最后的忏悔。后来,安娜便没有死亡,在不久后她痊愈了。痊愈后,她做的事情是约上渥伦斯基私奔了,没错,出国私奔。她又一次抛弃了家族和儿子,她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在“临死”前的忏悔,她忘了卡列尼给她的原谅。

因为卡列尼不同意离婚,安娜迫切想要和渥伦斯基结婚的念头成了泡影。而安娜和渥伦斯基的龌龊也为当时的社会所不齿,上流社会的聚会全部拒绝了安娜。她在和渥伦斯基的生活中一步步变得阴郁而多疑,最后在列车轨下自杀。

这就是安娜,《安娜.卡列尼娜》原著作品里的安娜,我真不知道有什么理由让她可以得到理解和同情。

《安娜.卡列尼娜》: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 第3张

我很喜欢书中另一条主线,列文和基蒂的故事。基蒂是安娜嫂子的妹妹,一个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纯情少女,她以为渥伦斯基的原因而拒绝了列文的求婚(渥伦斯基这样男人,表面的风度和口才最容易俘获少女的心),却又被渥伦斯基抛弃。列文在求婚失败后沮丧地回到乡下,便一直深爱着基蒂。基蒂在被渥伦斯基抛弃后出国疗养,度过了一段最为难熬的时光,回国后在乡下又遇到列文,最终答应了列文的第二次求婚,两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列文和基蒂故事以第二条主线的方式平行在穿插于整部书中,这种守得云开终见日的故事其实是我最喜欢的,全本书也是在列文关于农业和农村的思考中结束。

每个人对于作品和人物都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只不过是思维的角度和方式不同而已,没有对与错之分。对于上述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一点经验是作品一定要看原著,而不能仅凭着别人改编过的东西而发表任何自己认为对的评论。

本文地址:https://gzsstz.com/2360.html
版权声明:版权归 admin 所有,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站所有资源一切采集与互联网,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