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韩愈在《原道》中如是说。诚然,我们明白华夏的律历法度、兵权通变、股肱运行、忠信齐家因“仁”纵横千年,因“爱”承世万载。而今,续承千年的孔孟之道,让立于本世的我们也明白:仁慈公爱能增广其贤,苍生悲悯能润利其心。
“仁爱”,泛指宽仁慈祥、爱护同情的儒学感情,是东亚儒系文学的精神内核。超越了民族单一与狭隘的思想观念,逐渐演变为“博爱”的主流导向,融合了人们的济世情怀,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取向与精神选择。上至孔丘设立私学、普及教育,唐有太宗以仁治国平定天下,明有东璧子承父业、寻药集书三十年,清有阮元妙法救婴普度众生,民国有大钊为工人同胞普及新思想,今有张桂梅建立女子高中、培育人才……知行合一的他们无一不在践行“仁爱”的道路上,以仁爱之心增广贤德,坚持完善提升自我与社会的道德修养。
仁爱是思想的时代领航人。中山先生曾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忧所谓爱民如子,有所谓‘仁民爱物’。把仁爱恢复起来,再发扬光大,即成中国固有之精神。”发扬仁爱精神,首当其冲的便是思想达标。深层次的挖掘事物本质,是仁爱施行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国人的思维,惯会将恶事物划分进不被存在的范畴圈内,却往往忽视了对立事物的善恶之辨。对事物的换位思考与理解透彻是中国人一直提倡的初心的深刻内涵,出生便带有的善良应当清澈培养。构筑和谐的大同社会,诱发出更深层次的人性思考,启发是非善恶的理智大门,唤醒当代儿童的仁爱之心,是我们所需具备的青年使命。
仁爱是自然的正义保驾员。“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庚子鼠年,荆楚大疫的华夏情长早已成为了世界的奇迹。无数医护人员逆流而上、无惧生死,为我中华立下团结齐心的仁爱风范,八方四海的援助物资暖人心肠,礼尚往来的中国担起和平的使命。现今,我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重视绿水青山的生态发展,世代承袭“仁者爱仁,仁者亦爱水”的文人之风。天地归心,敬爱苍生,利润齐心,公爱正义,乃华夏千百年来传颂至今的底蕴文化和民族自信。
却仍有像小日子本一样的反仁爱者,妄图打破世界的生态平衡,将核污水排放进大海的非正义举措。其实,仁爱并非是针对某一类群的道德划分,独自为自身利益不择手段,而是应当做到对万物生灵的一视同仁。不打破不征服不强取, 用相对温和的手段与自然相处,宣传珍惜保护动物,不乱砍滥伐,不捕猎贸易,不打破平衡,明白“万物皆有灵,生命诚可贵”的道理。惟有真正结束黑暗惨烈的个人主义时代,宣传正统的“仁爱”思想,慈悲为怀,济渡苍生,才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社会。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作为祖国忠诚儿女的我们,愿藏仁于心、立仁为本、化仁为行、传仁后世,怀慈悲之心增广其贤,敬苍生悲悯留清其心。用爱感化冰与雪,用仁辨破真与假,用悯试行善与恶,用悲唤醒是与非,不负家国社会赋予的伟大使命,齐心构筑温暖的大同社会,拥抱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