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很喜欢老港片,在我标记的豆瓣电影记录3400多部中,大部分都是港片,尤其是1980年到2000年间的港片,虽然不乏烂片,但是那种港味也是让我十分有感觉。

当时的香港区别于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文],文化氛围比较宽松,内容不太受限制[章],拍片速度极快,但是质量都很用心,[来]就像某位影评人中描述的那样——港味[自]就是《食神》中史提芬·周的那碗叉烧[小]饭。这碗叉烧饭中夹杂着各种小人物的[G]梦想、小人物的故事、善恶是非、江湖[生]恩仇等等。

一、港片那时候有多牛逼呢?

王晶在参加节目的时候,在香港电影最[活]繁荣的时期,一年产出四百多部电影,[网]一个演员往往上午演完一个片后,立马[,]切换到另一个剧组,就是在这种赶工的[转]超负荷工作下,质量仍是出奇的好,演[载]员的演技磨练几乎等同于生活日常,而[著]更加注重创意设计。

在周润发的采访中得知,周润发在拍摄[名]监狱风云的时候,曾经三天没有睡觉,[出]表演基本是本能反应一般,虽然累但是[处]却很开心。演员在这种激烈的工作下,[!]开始逐渐磨练自己演技来获得更大的发[文]展空间。

二、港片没落是因为97回归?

很多人都认为港片的没落跟香港97回[章]归有绝对大的关系,这个认识是典型错[来]误的。

王晶算是香港导演中经历从港片的兴盛[自]到衰落的见证者,他的言论可以说明一[小]些当时的真实情况,在上边说出的因素[G]中,还有一个最大的导火索。

从九零年开始,香港电影在臺湾获得广[生]泛认同,最疯狂的时候曾达到过香港同[活]时开五条院线供应臺湾电影市场。很多[网]港片拿了臺湾的钱就能收回成本了,其[,]他所有地区都是赚的,所以当时港片越[转]拍越好。正因如此,香港电影“吃得太[载]肥腻了”,很多人习惯了靠臺湾的资本[著]就足以拍完一部戏并且赚钱的情况,为[名]了追逐商业利益,大家开始疯狂拍片,[出]底线也无限放低,最终影片品质参差不[处]齐。直到后来大批香港影人北上,香港[!]电影市场才有所回暖。拍合拍片之后这[文]八、九年的时间,其实香港电影已经取[章]得不错的成绩,也培养出不少人,比如[来]导演庄文强、郑保瑞、郭子健都是这十[自]年起来的,彭浩翔、叶念琛、彭秀慧等[小]年轻导演也陆续开始斩落头角。

其实王晶说的确实是主要原因,但个人[G]觉得不能把锅全部甩给台湾市场。

从上边的数据可以看出,港片其实在9[生]2年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跟97回归没[活]什么太大关系,那么92年之后发生了[网]什么呢?

除去台湾市场的崩溃,还有进口片在香[,]港票房中比重越来越大,挤压香港本土[转]电影市场,而在这时期中,经济不景气[载](97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以及盗版[著]猖獗等等因素,都导致香港当年的辉煌[名]一去不复返,制作水平自然也越来越走[出]低。

其实我觉得就是一种趋势,这种氛围也[处]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总要有他逐渐没[!]落的时候。

2002年,张艺谋的武侠大片《英雄[文]》上映,狂揽2.5亿人民币票房,成[章]为首部票房过亿的中国电影。两年后,[来]《英雄》在美国上映,最终以1.77[自]亿美元的全球票房震撼了两岸三地的电[小]影人。

就在《英雄》上映前三个月,香港电影[G]业迎来了最黑暗的一天。

2002年9月16日,全香港电影院[生]的票房收入创下10年新低:140家[活]电影院收入总额仅51.6万港币,平[网]均每家影院只有三千多块,每场电影平[,]均只有区区13个观众。

到了2003年,香港电影的从业人员[转]已经从巅峰期的2万人减少到不足5千[载]人,产量从1993年的242部下降[著]到只有几十部。电影院都被美国大片占[名]领,本土电影连贴张海报都要看美国片[出]商的脸色。

导演朱延平说,当时他跟一个熟识的影[处]院老板求情,想给自己的电影贴张海报[!]。老板很为难,虽然《哈利·波特》可[文]以贴八张,《指环王》可以贴七张,但[章]是给本土电影贴,美国片商能叫他的影[来]院关门。

最后,朱延平的两张海报贴到了电梯间[自]的地上。如果地上有钱捡,估计能被看[小]到。

这时,《英雄》的热映让香港电影人达[G]成了一致看法:要么北上,要么等死。[生]

2003年6月,CEPA正式生效。[活]从那个时候起,香港电影不再被列入进[网]口片限额,只要剧情和内地有关,通过[,]审批后就能和内地电影一样在全国院线[转]上映。同时,合拍片的港方主创人员数[载]量不再受限,但要保证主要演员里,来[著]自内地的占到三分之一。

在这之后陈可辛、徐克、林超贤等等都[名]开始了北上。

中间的苦楚是他们难以想象的,后来北[出]上的香港导演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处]一部好看的主旋律电影,可以得到的支[!]持是巨大的”。

后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宣布了一个消[文]息,中央相关部委对香港电影颁布了五[章]项利好政策,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合[来]拍片里内地演员和内地元素的占比被取[自]消了。

三、审查制度是阻碍的因素吗?

我认为市场才是。

四、为什么现在港片总是熟悉的老面孔?

其实港片的黄金年代并不是彻底完蛋了[小],还是有很多港片在坚守着,但是也存[G]在一个问题,就是老演员和新演员之间[生]的断层。

老演员持续在台前表演,新演员总是得[活]不到机会表现自己,久而久之观众们也[网]只想看到老演员的表演,换上来一个新[,]演员当主角反而不习惯。捧起来的有前[转]途的也都最后转行了。

尾言

我最为可惜的是那时候的港味正在逐渐[载]消退,真的无法再重现当年那种叉烧饭[著]般的港味了。

不过留下来的宝贵的佳片也一样值得我[名]们反复回味。


本文地址:https://gzsstz.com/2280.html
版权声明:版权归 admin 所有,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站所有资源一切采集与互联网,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