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野老的四十七年

admin 0

初次一读,觉青年杜甫意气风发,热情激荡,真是一个朝气勃勃的青年才俊。

一个“望”字,由远及近,再到凝视、[文]俯视。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傲[章]视天地般的雄心,无处不散发着青年才[来]俊蓬勃向上的朝气。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曾言:“颂其[自]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小]其世也。”要是研习一首诗的境界,就[G]要全面了解这个作者的身世和背景,这[生]首《望岳》很多人读完后(包括我)都[活]曾觉得这真不像杜甫的风格,怎么感觉[网]杜甫像个豪放派诗人,是的,这仅仅是[,]杜甫青年时期为数不多的一首诗而已,[转]杜甫中晚期产量惊人的诗中几乎没有这[载]种风格,杜甫是一个风格变化极大的诗[著]人。

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昭告天[名]下希望广纳天下英才来长安城应试,饱[出]读诗书的青年杜甫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处]会,但是让杜甫没想到的是,宰相李林[!]甫为了防止这些才子们言论对自己不利[文],利于自己把持朝政,以“野无遗贤”[章]的荒诞理由将全部应试者黜落。

这次的落榜是杜甫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来]。落榜的杜甫身无分文,只得在权贵府[自]内饮酒陪乐、在山野中采药卖钱度日。[小]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残杯[G]与冷炙,到处浅悲辛!”能看出此段时[生]期的杜甫的心境较登高之日逐渐变化。[活]

之后杜甫又因为三篇《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本可得以重用,又因为李林甫从中作梗导致杜甫二次被拒于朝堂之外。 这也使得杜甫的诗境再次变化,“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的苦痛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之上千云霄。”的失败感,让此时的杜甫对王公贵族的醉生梦死,对民间疾苦有了深刻的认知。

少陵野老的四十七年  第1张

我根据史料推断了下,此时的杜甫刚好[网]40岁。

40岁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个分界线。 40岁之前杜甫仅做了几十首诗,而4[,]0岁之后做诗句高达达到上千首。 40岁的杜甫望着曲江春游的杨贵妃、[转]长安暴雨下的黎民百姓、战乱的惨状,[载]杜甫一发不可收拾,做出《丽人行》、[著]《醉时歌》等悲痛交加的诗篇。

天宝755年,杜甫终于得到赏识,但[名]自己的过往让内心无法做一个河西县尉[出],最后被分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处]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简单来说就是给[!]部队军备物资库看门的,正八品下。

仅隔了一年,屁股还没捂热的杜甫赶上[文]了历史最著名的安史之乱。潼关被破,[章]玄宗西逃巴蜀,无奈退位给太子李亨,[来]是为唐肃宗。战乱中杜甫不幸被叛军俘[自]虏。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烽火连[小]三月,家书抵万金”等等脍炙人口的诗[G]句出自这个时期。 不同于诗佛王维的悲惨遭遇,杜甫因为[生]官小侥幸逃过一劫,趁机逃出长安投奔[活]肃宗,授予八品上左拾遗,后人称杜甫[网]为“杜拾遗”,就源于此。好不容易被[,]皇帝重用了,又因为给时任宰相的房琯[转]求情,被肃宗下令回家探亲。

归家的杜甫悲喜交加,喜的是可以看到[载]妻儿,悲的是心怀天下百姓疾苦的愤懑[著]。于是写出《北征》,这首诗词与杜甫[名]另一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出]》齐名。

“挥泪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处]痍,忧虞何时毕。”虽然肃宗疏远自己[!],但杜甫仍相信肃宗能改变当下的局势[文],能让百姓过上安稳的好日子。满篇尽[章]是国家中兴之意。后人评说此诗,常誉[来]为杜甫写给肃宗的奏折。

邓小军教授曾评价此诗,“忧国与爱家[自],伤时念乱与体验自然,对肃宗政治无[小]道的痛心与对唐朝政治有道的关心,仕[G]于唐朝的痛心与对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生]对肃宗能够善待上皇的期望,种种曲折[活]复杂之情感与理性达到高度均衡。”

乾元元年(758年)六月,此时官军[网]已收复长安,但杜甫因为房琯牵连,自[,]此不受肃宗重用,发派至华州(今陕西[转]省渭南市华州区)任司功参军,此次一[载]别长安,便是永别。

47岁的杜甫心态完成了人生中的巨变[著]。从过去的入仕与归隐的矛盾,到现在[名]同情天下黎民和维护统治者的矛盾。 杜甫相信朝廷,相信唐肃宗,他坚信国[出]家即使存在昏庸腐败的情况,但肃宗能[处]让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重回正轨,平叛[!]叛乱。但各种战乱、灾祸、征兵、赋税[文]所导致的问题,会让百姓承受更多的痛[章]苦。这两种矛盾的情绪让杜甫陷入巨大[来]的苦恼之中,在痛苦之中,47岁的杜[自]甫呕心沥血作出人生中、乃至文坛史上[小]最著名的三吏三别,分别是 《新安吏》 、 《石壕吏》 、 《潼关吏》 , 《新婚别》 、 《无家别》 、 《垂老别》 。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G])、“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生]潼关吏》)、“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活]忙“(《新婚别》)、何乡为乐土,安[网]敢尚盘桓(《垂老别》)等等,无处话[,]凄凉之感跃然纸上,每每读到此尽是感[转]伤,杜甫确实是一个感性的诗圣,明代[载]文学理论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曾云[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名]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出]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47岁后的杜甫此后厌倦朝堂,开始颠[处]簸流离,流离多地,足迹遍布南北,这[!]期间的杜甫对世间写出“安得广厦千万[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万里悲[章]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成为千古[来]绝唱。 读杜甫,就是看一个人的一生,从理想[自]到现实中的巨大差距让杜甫诗风发生极[小]大的转变,从杜甫的诗中你能读到不同[G]时期的不同风格的诗,让你品味人生,[生]仍让你我感受诗词中崇高的儒家仁爱精[活]神和爱国忧民的情怀。

上元二年(761),当年因战乱同杜[网]甫困守长安时的王维孤苦伶仃、病逝于[,]长安,终年61岁。一年后,和杜甫有[转]“李杜”之称的诗仙李白穷困潦倒、病[载]逝于安徽当涂,终年62岁。四年后,[著]边塞诗人高适志得意满、病逝于长安,[名]终年65岁。九年后,诗圣杜甫流离失[出]所、病逝于洞庭湖的舟中,终年58岁[处]。杜甫生前名气虽然不大,但留下的千[!]首名篇,让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奉为诗圣[文],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人生启发,而诗[章]篇的现实主义让后人有了解那段历史的[来]景象,又被后人尊称为“诗史”。


本文地址:https://gzsstz.com/2273.html
版权声明:版权归 admin 所有,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站所有资源一切采集与互联网,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