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在家里翻到《我们仨》,就顺手看了几眼。作者杨绛先生,是钱锺书的夫人。我有一个习惯是不太喜欢读女性作者的作品,不是她们写的不好,而是女性作者的文字非常注重于细节描写,而我没有太大的耐心去阅读这些细节。
但是《我们仨》是个例外。我读着她和钱锺书从求学到回国这段时间的回忆录,越读越有兴趣。他们所处的年代是上世纪初到上世纪末的那个特殊年代,落后的国家四分五裂,残酷的战火此起彼伏。而他们这种良好的家庭背景,申请到庚子赔款去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相当于如今的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
巧的是,一个世纪后的我,留学经历和他们类似,他们先去英国然后去的法国(当年的法国有如当今的美国),我则是先去的欧洲大陆的比利时,然后去的英国。他们夫妇也是在国外生了小孩。最后我们都回到了国内。书中回忆的欧洲生活细节,在我读起来就很熟悉,甚至勾起了我的回忆。书中回忆了他们回国后,作为知识分子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期间所遭遇的种种经历,但有些轻描淡写的感觉。
最大的收获,是作者百岁老人杨绛先生通过朴实的文字,用最平和的心态,回忆这些点点滴滴,表明他们夫妇作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我从书中摘录几段文字,用以佐证并分享。
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锺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道不同,不相为谋。交友也谨慎。不谙世故未必不如深谙世故,为人真诚也是真善美的体现。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
说到爱国,作者如是说。其实欧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后,不少人不太喜欢谈论爱国,尤其是纳粹德国的爱国主义,最后导致其他民族的灾难。如今世界范围内又开始搞民粹主义,过于“爱”自己的国家,其实是对别的国家的“恨”,正如美国特朗普时期的美国优先一样。
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作者谈到在多灾多难的国内受苦受难时,他们的态度。如今也有不少人想移民发达国家。我个人也和杨绛和钱锺书夫妇的观点一致。所以我当年也不愿在国外长待,最终也回到了国内。
“三反”是旧知识分子第一次受到的改造运动,对我们是“触及灵魂的”。我们闭塞顽固,以为“江山好改,本性难移”,人不能改造。可是我们惊愕地发现,“发动起来的群众”,就像通了电的机器人,都随着按钮统一行动,都不是个人了。人都变了。
当年的思想改造运动,作者从常识认为没有什么作用。但事实上,群众发起起来后就变了,个中原由,我猜可能要读《乌合之众》来理解了。
我们还经常吃馆子。我们生活很优裕。而阿瑗辈的“年轻人”呢,住处远比我们原先小;他们的工资和我们的工资差距很大。我们几百,他们只几十。“年轻人”是新中国的知识分子。“旧社会过来的老先生”和“年轻人”生活悬殊,“老先生”未免令人侧目。我们自己尝过穷困的滋味,看到绝大多数“年轻人”生活穷困,而我们的生活这么优裕,心上很不安,很抱歉,也很惭愧。每逢运动,“老先生”总成为“年轻人”批判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也是势所必然。
作者夫妇回国后初期职场也没有多光鲜,钱锺书去清华迟迟得不到确认,他一度“失业”状态,而杨绛先生也不过是一个女子中学的教师。现在的留学生回国后好多不如他们水平的人得到了待遇都比他们好得多。这当然归功于时代,这个时代的机遇多于战乱时候。但即使如此,他们后来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是“年轻人”的十倍以上。我们现今社会也是如此,好些年轻人的待遇也是高收入人士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所以她就理解他们当初被人批判的原因了。现在的年轻人重读毛选,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想法呢?不得而知。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锺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不求有名有声。无论古今,绝大部分人是求名求利。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坐冷板凳做冷门学问,朋友不在多,在于真正的知己。
因为我们在一起,随处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兴趣。
他们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一直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世界,格物,致知。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一切都归于平凡。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查询杨绛先生的资料时,发现一则小轶事。杨绛过世后,网络盛传一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文字不错,但后来被证实并非出自杨绛。
读完之后,好多细节我可能并不能记得住,但我已经从书中得到了不少共鸣。
Novice writers try to sound smart, professional writers try to write clearly, and masters try to communicate emotions that stir the reader’s soul. (新手作家追求写得聪明,专业作家追求写得清晰,大师追求引起读者灵魂的共鸣)
–David Perell
在我心中,杨绛先生无疑是一位大师级的作家。